欢迎来到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

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
首页
医院概况
新闻动态
就医指南
科室导航
    专家介绍
      党建园地
      科研教学
      护理风采
      健康体检
        中医药文化

          中医养神观之我见

          发布时间:2012-02-24  访问人数:635  信息来源:本站  字号:T T

                  《素问•上古天真论》曰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;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?”.先贤意在强调调神摄生以精神调摄为首务。正如《杂病源流犀烛》指出“太上贵养神,其次才养形”。养神先于且重于养形,这是中医“治未病”思想的一贯原则和主要核心。在当下纷繁复杂的社会下如何才能做好养神了?不妨学学先辈的养生学,调整自我、科学生活、从而获得内心的那份平静。

                  1、清静养神     《素问•痹论》 “静则神藏,躁则消亡”。静才寿,躁者夭。是因为心静则神安,神安则五脏六腑的气机协调,精气日渐充实,自可延年益寿。而心神躁动者,精气日益耗损,必然过早衰老。静心要先养德,所以孔子说“仁者寿”。还要善于凝思,懂得凝神敛思,自然精神内守,邪不可干,病患何来?

                  2、节欲守神     君子贵知足,知足万虑轻。老子告诫说“祸莫大于不知足,咎莫大于欲得”。人若陷入贪欲的陷阱,便有了永远填不满的贪欲。少私寡欲,知足知止,不是指”停止前进”,而是指要在物质上知足,在精神上有更高的修养与追求。才能获得“知足常乐”的感悟,从而颐养天年。

                  3、怡情畅神    《证治百问》曰:“人之性情最善畅快,形神最宜焕发,如此刻刻有长春之性,时时有长生之情,不唯却病,可以永年”。为此《素问•上古天真论》提出几条原则: “无恚嗔之心”、“内无思想之患”、“以恬愉为务”、“以自得为功”。这就是说要戒除恼怒、岔恨等消极情绪,淡泊名利,解除思想包袱,去除精神负担,追求心境的恬然、愉悦,保持愉快的情绪,遇事乐观,而又知足常乐、自我悦纳。这样才可以做到情志畅达,使“形体不敝,精神不散”,达到摄生的化境。

                  4、适时调神    《素问•上古天真论》曰“阴阳四时者,万物之终始也,死生之本也;逆之则灾害生,从之则苛疾不起”,充分体现了中医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。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下,与自然界息息相关,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,依四时调养,遵循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的规律,才能使人祛病延年,健康长寿。


         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 版权所有    地址: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紫菱路1988号   总值班电话:0736-7893888
          邮编:415000    Email:cdyzy@changde.gov.cn   备案序号:湘ICP备06010399号-1   
          建议使用IE6,1024*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    技术支持:尚一网

          湘公网安备 43070202000429号